9月14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十三届中国圆铃大枣采摘节在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开幕,让这个具有2000多年圆铃大枣栽培历史的小镇再次焕发青春……
近年来,聊城市茌平区坚持把新村融合发展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融合三步走”工作模式,切实做优“联”的动作、做实“融”的效果,完善行政新村运转机制,打破“联而不动、合而不融”壁垒,以抱团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推动共建共富。以肖家庄镇枣乡新村为例,枣乡新村由周边8个网格村融合而成,新村党委紧紧围绕辖区内资源禀赋,整合各项发展要素,挖掘圆铃大枣多元价值,打造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条,实现新村产业增量、农民增收、经济增效。
规范融合,推动科学运转
2019年茌平区进行了村庄建制调整,调整后行政新村普遍存在凝聚力不强、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枣乡新村以组织、机制、服务融合,推动“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型,走稳新村融合“第一步”。
组织融合,提升“战斗力”。枣乡新村坚持全视野选拔配强班子队伍,从网格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返乡人才中选举1名威望高、能致富、有活力的新村党委书记,同步吸纳辖区8个网格支部书记为“两委”成员,保障新村运转机制畅通。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储备新村青年优秀人才16名,充实后备力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带头作用,严格执行新村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实现新村组织规范运转。
机制融合,激活“驱动力”。按照《茌平区行政新村运行工作手册》要求,全方位规范组织定位、干部队伍管理、议事决策等新村运行环节,为新村党委赋权扩能。探索管区书记兼任新村第一书记模式,建立周例会会商机制,常态化总结工作、通报情况、安排任务、共抓落实。综合评估产业禀赋、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等内容,将新村区域内的许庄村定为中心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新村融合。
服务融合,凝聚“向心力”。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方便群众”的原则升级服务阵地,建设11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处,高标准打造“一厅三室四中心”功能室,满足党员教育活动和便民利民服务的需求。根据区委制定的《行政新村服务事项办理指南》,积极开展帮办代办业务,可提供审批、民政、卫健、人社等101项便民服务。以创建党建品牌的形式设置“枣乡红”服务驿站,新村“两委”干部帮办代办、坐班值班,拉近干群距离,增进党群感情。
特色融合,破解发展困境
枣乡新村受地理位置、发展背景等因素影响,辖区内产业规模小,各网格村发展不均衡。新村党委以特色产业融合为抓手,打造抱团发展新格局,扩大“中国圆铃大枣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以特色产业融合激活高效发展引擎,走好新村融合“第二步”。
产业融合,释放发展动能。新村党委通过资产融合扩大产业规模,打破网格村藩篱,实现大方土地整体出租,土地承包费用翻倍,直接推动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通过资源融合开拓市场,整合辖区内网格村的大枣生产、电商仓储、包装设计和电商销售四大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担,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销售额由之前的300万元,提升到现在的960万元。通过资金融合强化保障,成立新村资金账户,将帮扶项目资金收益统一整合,增加新村本级收入,收支情况经新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后再分配,实现全域统筹、均衡发展。
抱团发展,促进百姓增收。2023年3月,新村党委领办了“枣乡家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圆铃大枣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新村党委+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建立圆铃大枣深加工车间,开发冻鲜枣、乌枣、干红枣、枣酒、枣芽茶、枣花蜂蜜等15种产品,逐步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年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实现产业增能、企业增效、集体增收、百姓致富。
打造品牌,引领高质发展。新村党委立足产业特色,不断叫响“枣乡家园”品牌。规划建设了1万余亩的“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连续13年举办圆铃大枣采摘节,日游客量最多达7000人,圆铃大枣的价格由之前的3元/斤提高到10元/斤,枣农收益翻番,承包地的价格由600元/亩提高到1200元/亩,村集体收入增倍,“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已然成形。
深度融合,激活辐射效应
枣乡新村党委通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经济业态,不断解决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推动新村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走强新村融合“第三步”。
延长产业链,提供“大舞台”。新村党委聚焦时代需求,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吸引电商类企业入驻,打通产供销渠道。“枣乡家园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电商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电商企业为合作社提供销售渠道,实现双赢双促。
加速市场化,引来“金凤凰”。新村党委在2023年底,引进外来资本500万元,依托“中国圆铃大枣生态园”重点发展采摘、露营、房车营地和系列枣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升景区硬件设施和卫生环境,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大枣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为入驻商户和当地百姓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拓展新功能,打好“文旅牌”。新村党委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旅内涵,实现群众阅读、学生研学与绿色生态园区有机融合,开发了“采摘+露营、旅游+科普、研学+体验、直播+销售”等多条旅游路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科普教育、品牌销售、文化休闲、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通讯员:王晓萌 郭永达)
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