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阐述的三个“关键词”之一,以前瞻视觉、超强智慧和伟人思想,以此引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和目标。在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跌宕起伏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在历经前所未有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创新、智造和引领将是于世界紧密接轨的生命线。作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中国金融将要担负的时代使命将会更加艰巨和意义重大,尤其是普惠金融发展到今天,决胜脱贫攻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美好农村等宏伟目标和计划,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标。
随着中国金融发展的步伐,农村金融虽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有所建树,壁垒坚固,但在市场经济面前,实则脆弱不堪。每当市场经济一旦面临世界经济影响和国内经济趋势的冲击,随之在短期内暴露农村金融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当农村金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农村金融发展到今天,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太多的困难险阻,等待我们去逐一面对和破解。现在,世界经济身体仍然长期“有恙”,“感冒、发烧、打喷嚏”不断,当国内具备抗打击能力的经济体,不畏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强权打压的情况下,依然诀别的进行反扑时,而作为县域经济却在市场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又重新渐入冬眠期,整体经济形势又是一个大大地感叹号。
市场经济变革和转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不是所有的经济体都可以走过这条路,有的经济体彻底转型后,市场竞争优势和影响力,将更加显著;而有的经济体陷入困顿,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窘境。这对农村金融来讲,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我们同样面临此类诸多繁杂的问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去突破市场经济限制,助推市场经济重回巅峰,扩大农村金融辐射面,都是我们要重点深思的地方。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内市场经济助推世界经济进行突围,农村市场经济在底子薄、包袱重、产业差等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依然迎来了鼎盛发展期,当我们享受发展成果的时候,我们同样产生一系列“病痛”,仅是“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产能过剩”方面,我们呈现出的短板和问题,被世界经济一览无遗。而这些问题产生的过程,也对农村金融形成暴风雨般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整体不良贷款在历经长期潜浮的状态下,终因“呼吸困难”彻底浮出水面,当然,这种金融风险仅是暂时的,绝对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作为农村金融“百年老字号”这样一种金字招牌,面对“市场转型期”却发生如此诸多问题,实属“临时失忆”吗?当然不是,正因为我们农村金融在“普惠金融”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转型的风险防控措施,在行徒过程中发现道路偏差,却未予以及时纠正而造成的,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降低了管理、落实和执行水平,当市场经济给予我们农村金融一记重拳过后,我们才真正发现,我们所谓的“主动金融服务”却变成了“被动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事关市场经济发展大计,只有乡村和县域市场经济发生质变,彻底实现经济转型,才会真正助推中国经济整体高速腾飞。乡村和县域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果把乡村和县域市场比作是基石的“原材料”,农村金融就是制造基石的生产设备。
新旧动能转换,不是服务的转型,也不是产品的转型,更不是设备的转型,而是思想的转型。有人说:“我们从一穷二白走来,从来不缺乏吃苦精神!”,可当今时代,我们真正缺乏的却是创新精神,我们农村金融作为基层乡村、县域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和后盾,应该从创新上,摆脱思想、观念、认知的突出短板和问题,依托和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国家惠农惠农政策和倡议,从而彻底完成对金融服务、产品和经营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主动金融服务为主线,为乡村和县域经济发展拓展市场创新渠道,实现乡村、县域、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绿色良性发展。
对于农村金融而言,乡村金融仍存有大量“区域真空”,有待进一步深度延伸和挖掘。将“普惠金融”和“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深度和有效融合,打造成系统性、标准型和规范化农村金融发展架构和体系,将会彻底清除农村金融发展壁垒和包袱,真正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化被动为主动,各项业务发展实现全面突围。
无论何种市场经济发展,无论何种市场经济危机,无论何种市场经济体系,无论何种农村金融,丧失“核心竞争力”,将会丧失一切发展机遇。无论何种市场经济风雨变幻,高深莫测,只有不忘初心、不忘创新、不忘改革,才能赢得一切未来。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突变的时代,这是一个难得的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才是硬道理--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农村金融更是如此,坚持真理,坚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去创新、去改革,去探索农村经济大发展道路,才会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对农村金融而言,跟随市场经济发展,这只是暂时的利益,风险时刻伴随左右;而引领市场经济,在发展上才会控制、剔除和化解风险,才会实现利益最大和长久化。